1.生物有机肥的定义:
生物有机肥是指采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经接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利用生化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消除恶臭,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将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然后达到除臭、腐熟、脱水、干燥的目的,制成具有优良物理性状、碳氮比试中、肥效优良的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属于生物肥料,它与微生物接种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菌种、生产工业和应用技术等方面。
2.生物有机肥的菌种:
用于生物有机肥生产的菌种,首先必须具备对固体有机物发酵的性能,既能通过发酵作用使有机废物腐熟、除臭和干燥。目前用于固体有机物发酵的菌种有丝状真菌、担子菌、酵母菌和放线菌,也可采用光和作用细菌与上述的一些菌种制成发酵剂,用于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发酵。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适用于原料降解腐熟去臭的菌、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尤其是木质素分解菌以及高温发酵菌等,固氮微生物、解磷微生物以及芽胞杆菌。
菌剂加入畜禽粪便中进行生物发酵,遵循能量流、物质流和基因流的“三流循环理论”,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强烈分解粪便中的有机质,在高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制氧化分解产生生物热,形成能量交换。通过60~70℃的高温杀死病菌、虫卵,并经过矿物质化和腐殖质化过程,释放出N、P和K以及微量元素等有效养分,进行物质交换。具有特殊作用的芽胞杆菌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抑制有害微生物活性和粪便中腐败菌、致病菌的生长以及腐败物质的分解;菌剂中的丝状真菌、光合细菌吸收、分解恶臭等有害物质。最终,畜禽粪便经过生物发酵后生成了无害、无臭、无病菌虫卵的高效有机肥料。
生产工艺:
1.配料技术
配料因原料来源、发酵方法、微生物种类和设备的不同而各有差异。配料的一般原理是: 在总物料中的有机制含量应高于 45%;碳氮比为(30:1)~(35:1),腐熟后达到(15:1)~(20:1);PH 值为 6~7.5;水分含量控制在 60%左右为宜,但加菌发酵时水分含量可调节到 60%~65%。
2.发酵腐熟方法:
有机物料发酵腐熟的方法及其效果与所采用的发酵工艺和设备紧密相关,主要如下。
① 平地堆置发酵法:在发酵场地中将原料、辅料、发酵菌种按照比例调配好,然后将发酵物堆成宽 2.6 米、高 0.8 米、长 10~50 米的长堆(长度根据用户现场实际长度而定),视发酵菌升温速度来控制翻抛节奏,一般在物料堆放 2 天后堆内温度会上升到 40℃,这时就要开动翻抛机对物料进行翻抛,发酵到第 6 天时堆内温度会上升至 70~75℃,这时需要每天翻抛 2 次,平地堆置发酵法发酵周期一般需要 12~15 天左右。平地堆置发酵法不需要建设发酵槽,非常适合中小规模有机肥厂、养殖场使用。
② 发酵槽发酵法:在发酵场地中将原料、辅料、发酵菌种按照比例调配好,然后将发酵物输送至发酵槽内,一般发酵槽宽度 3 米(或者 4 米、5 米、6 米)、高 1.2 米(或者 1.8 米、2.4 米)、长 10~80 米的长堆(长度根据用户现场实际长度而定),若干个发酵槽排列组合,置于的发酵房中。每槽底部埋设宽 20cm,高 15cm 的通气槽,物料填入后用风机定时通风,以保持槽内通气良好,促进好氧微生物迅速繁殖。使用槽式发酵翻堆机定期翻堆,每天翻堆一次。经过 5~7 天发酵,温度由最高时的 70~80℃逐步下降至稳定,即已腐熟。槽式发酵法发酵周期一般需要 8~10 天左右。槽式发酵法具有机构简单、能耗小、操作简便的特点,非常适合大中型规模有机肥厂、养殖场使用。
③ 发酵罐快速发酵法 : 将原料与辅料采用 7:3 的比例进行搅拌,然后每吨加入 1kg 高温发酵菌,然后把配比好的发酵物输送至发酵罐内,发酵罐配有自动加温与温度控制系统, 能辅助发酵菌快速达到 70~120℃,当罐内温度达到 70℃后,发酵菌种进入快速繁殖期,从而使罐内有益菌快速繁殖,并杀死物料中的大肠杆菌、蛔虫卵等有害物。发酵罐内配有搅拌壁 ,可根据物料情况设定每小时搅拌次数,从而使菌种 混合物均匀受热 。
版权所有©郑州市天赐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公示 豫ICP备11004472号-61